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土生土长在美国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父亲是律师,母亲是社区工作者,这样的家庭背景对他日后生涯选择或多或少起了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专业念完了,方才发现别人所说“艺术史是来自康涅狄格州的千金小姐念的”这句话一点没错。求职谋生无门,动心起念想搭上华尔街列车,“雷曼兄弟”却赏了他一碗闭门羹。“ 我想在投资银行工作,雷曼兄弟是最好的投资银行,我想赚大钱。”他实话实说。日后才知犯了最大禁忌,跟这群“门口的野蛮人 ”(barbarian at gate),你可以谈工作的挑战、成交的刺激感,与优秀人才共事的喜悦。但绝对不能谈钱。
尽管一开始没搭上车,南方小子后来还是凭借机缘,先到伦敦政经学院念了硕士,然后如愿进入1980年代华尔街大红大紫的“所罗门投资公司”,当上债券交易员。
“所罗门”抵押债券部门的短线暴利、赤裸粗俗的企业文化,让迈克尔大开眼界,也赚了不少,无论名场阅历或荷包。 然而,“对我来说,赚钱的意义消失了。”他说:“ 我可以轻松操作几亿元的资金,却还是不懂得如何善用几千美元的开支……我学到人会因为组织而腐化,但我还是愿意加入组织,甚至某种程度上也愿意跟着他们稍稍腐化。 ”最后,或许是小时候律师父亲所灌输的对错观念,“真正富有的人看起来一定是干干净净”这句话的影响,迈克尔“放弃最容易晋升百万富翁的机会”、“犹如自寻死路”地递出辞呈,原因是 “为了冒险”,27岁的他还有个写作梦等待实现。
迈克尔的第一本书《老千骗局》(Liar's Poker,财讯),讲述他从进入到离开华尔街“所罗门”的所见所闻。这书写于华尔街信用衍生性产品(credit derivatives)方兴未艾的1989年,迈克尔仔细描绘所罗门那群抵押债券交易员不可一世的兴起过程与恶形恶状。指点缕数其来龙去脉。由于写得太逼真又不失其趣味,枯燥无味的数字交易,到了他笔下,背后人性面孔一一浮现,因此一炮而红,成了少见的财经类非虚构写作畅销书。更重要的,迈克尔彷彿为2008年金融海啸预作伏笔,华尔街的恶质文化,马多夫(Bernie Madoff)是怎样炼成的?书里说得一清二楚。
这本书显现了迈克尔的某种写作天赋,是即过人一等的剪裁能力。他能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事物或人物里,一眼找出他的亮点,从而加以特写。譬如他是这样描写一名哈佛大学毕业,绰号“食人王”的交易员前辈:
食人王个头矮壮,像橄榄球队里的钩球员。他最不寻常的特点是,脸上永远一号表情,他的黑眼珠很少转动,就像黑洞一样,即使动起来也像潜望镜一样缓慢。他的嘴型似乎从来不变,讲话时嘴巴仅按比例扩张和收缩,嘴型依旧。他开口闭口就是谈利润分析,不然就是出口成脏。
这种天赋日后成了迈克尔作品的一大特色,尽管是非虚构写作,却硬是比同类作品多了几分文学性,从而让坚硬的财经题材变得柔软好读。
迈克尔赓续处女作的风格,将视野移向美西,1999年继续写就《以新致富的硅谷文化》(The New New Thing,先觉),同样受到好评,《华尔街日报》一语中的,直指重心,说他是“说故事高手,以优美的文字展现机智、诙谐,令人拍案叫绝”。《福布斯杂志》干脆直接说是“一本优秀卓越的书……是迄今关于硅谷的最佳作品”。
然而,真正让迈克尔成为家喻户晓的畅销作家,则要等到2003年的《点球成金》(Moneyball,早安财经)。书中探讨美国职棒大联盟的球团队经营策略,以及职场文化变迁,讲的是加州湾区奥克兰运动家队(Oakland Arthletics)的经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如何用最少的钱去网罗最好用的球员,提升球队胜率,让球团赚钱的故事。此书涉及美国最受欢迎的职业运动,且以十分戏剧化的描述,举证历历,深入浅出地论证数据统计分析对于选秀、买卖球员的决定性影响。
书出之后,棒球圈内圈外形成话题,最后甚至几乎一槌定音地让“科学派”(相信计算机统计数据)压倒“经验派”(相信传统球探眼光),成为新世纪大联盟球团经营主流。此种“以弱击强”的颠覆逆转故事,自然是改编电影的好题材,2011年由布拉德·皮特领衔主演的电影《点球成金》上映,轰动热卖,将本书带入另一个销售高潮,估计全球卖出百万本以上。
《点球成金》对于迈克尔的最大影响,当是他以一个非虚构作家身份,竟也能步随斯蒂芬·金、约翰·格里森姆、迈克尔·克莱顿……这些类型小说天王的后尘,踏入好莱坞“出版/影视产业”。这是极少见的,大约就像鱼跃龙门,从职棒“小联盟”一举登上“大联盟”。此后他继续写出《攻其不备》(The Blind Side,2006)、《大卖空》(The Big Short,2010),也都循此模式,分别改编成了电影。只是,誉满天下,谤亦随之。有些评论家指出,迈克尔的笔好是好,却“野”了一些,从历史观点来看,不甚踏实。这话自然是针对他的剪裁能力而来。但似乎谁也无法否认,他能走入成千上百人都挖过的矿区,一眼找出别人所视而不见的宝石——凭着这一才华,初心不忘,迈克尔终究成为他父亲所说: 一个干干净净、真正富有的人了。
迈克尔写作题材跨度(scale)很大,从一条华尔街到一整个欧洲,从金融市场交易、企业文化到棒球统计、数位光纤,他都有兴趣,也都能写。表面上看,似乎不离“金钱”两字,跟但若仔细追索,却能发现他所真正关心的还是“人”这种动物,尤其是人在想些什么?
他的书里,不时可见“局”(game)这个字,无论是“赛局”或“游戏”,他花了许多时间去阐述 局中人决策模式,怎样闪躲,如何攻其不备,创新致胜,主观的人性又是怎样影响或超克客观的定律等等。
也因此,继2014年回归典型华尔街题材《快闪大对决》(Flash Boys,早安财经)之后,2016年写出《橡皮擦计划》(Undoing Project,早安财经),乍看似乎有点突兀,仔细推敲,却自有其轨迹可循,甚至可以说,此前所写种种,都可在这本书里找到深层理路根源,事实也证明,这本讲述“两位天才心理学家,一段改变世界的情谊”的非财经作品,获得巨大回响,评论甚至赞誉“当系他最好的作品”。
根据迈克尔说法,写作此书的因缘,起自一篇读者回响。任职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学者于期刊《新共和》(New Republic)所发表的的评论文章,他们认为《点球成金》很具启发性,作者却似乎不理解导致职棒市场无效率的根本原因乃在于人类心智。至如职棒专家所以误判球员,多年以前,早就被两位以色列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与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给破解了。
经这一提醒,迈克尔对这两位未曾耳闻的心理学家产生浓厚兴趣,也着手挖掘两人的故事,包括破解人类心智如何运作,又为何失灵?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人类心智如何产生结论?为什么早在多年前,这两位心理学家就有如此丰富的论述?是什么原因让两人愿意携手合作,研究选球员、选股、选总统时的“心智活动”?明明是心理学家,为何是拿到是诺贝尔经济奖?
这些问题,让迈克尔一头栽了进去,从2003年后开始搜集资料,四处采访,整辑排比,最后于2017年写出这本书,算算前后竟也花了10多年功夫。十年磨一剑,果然锋利闪亮。
迈克尔从NBA选秀谈起,让人仿佛又回到《点球成金》世界,然后以他最擅长的诙谐、机智笔调拉出两位心理学家的身世与学术生涯,南辕北辙的个性与想法:总是自我怀疑,禀性悲观老在认错的丹尼尔;从来认定自己错不了,自信心特别坚强的阿莫斯,两人如何结缘,从若即若离到形影不离,真诚合作,不仅赢得一座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深远影响及于人类经济、医学、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
两人的合作,无疑将彼此推上了学术高峰,也带来某种灵魂解放。然而,即使心理学家也无法摆脱暗地滋长的人性阴影。两人因为名利作祟,暗生心结。有一次,丹尼尔写了一张便条给阿莫斯,上面写着“橡皮擦计划”──他想研究了解,面对人生的挫折,人是如何面对的?人的心智到底是如何“抹除”一个又一个的遗憾与悔恨,而能迎向明天?这是多么有趣的课题。然而,事情正在起变化,阿莫斯已读不回,始终没有答覆,一直到遗憾与悔恨到来……
“令人屏息的故事,读到最后我眼眶已泛着泪水。”《纽约时报》书评如此评论这本书。但假如着眼于“写作”这一件事,读者或许要问:“扣人心弦,精采绝伦,他到底怎么办到的?”—— 关于非虚构写作,此书或可直接当成“教科书”了。
一切的写作,都像河流,无论弯曲多折或浩浩荡荡,总有个根源。迈克尔·刘易斯自然是天生好手,为写而生的,但或如他在《快闪大对决》最后所说,这一切无非起自于:
想知道更多……真相?你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怀着一颗追寻答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