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在心脏病之后排名第2位。而其中,缺血性中风约占全脑中风的80%。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按摩,每次按摩完后都会感到通体舒畅、元气大涨。但去年底有一位青年,因为按摩产生不适送医,被诊断为因缺血导致的青年卒中。
不当按摩背后隐藏的危险你了解吗?预防中风的小知识快来get一下!
点击中风120沙画视频 避免中风误区
(立即查看视频)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年龄趋势越来越年轻。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卒中(18至44岁成人发生的卒中)占比已达13.3%。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远高于心脏病。处于人生黄金年龄段的青年发生卒中,会导致残疾、死亡,给圆满的家庭带来沉重打击。
那么,青年脑卒中是怎么引起的呢?
青年脑卒中的原因
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青年卒中的病因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研究显示,每3个青年卒中就有一个是动脉夹层所致。
动脉夹层是指由于血管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导致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通俗点讲就是,血管分为内、中、外三层。如果内中层被撕开了,血液流到里面去把血管堵住了,就形成了缺血性脑卒中;如果中外层被撕开了,血液流到外面去,就形成了出血性脑卒中。
当我们接受按摩的时候,不正确的按摩方式,加上快速转动的脖子,就会使得颈部的血管挤压在骨头上(就像在墙壁上摩擦脆弱的水管子一样,脆弱的外壁很快就会被磨破),最终造成动脉夹层所致的脑卒中。
如何识别脑卒中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中国成年人疾病的首要原因。如何识别脑卒中?专家给我们提了个醒:
1.脑卒中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2.不正确的按摩会导致脑卒中;
3.可用“中风1-2-0”方式识别脑卒中,核心内容为:
“1”看:1张脸不对称,口角歪。
“2”查:两只手臂,单侧无力不能抬起。
“0”(聆)听:说话口齿不清,不明白。
如何防治青年卒中
1.禁烟、限盐,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有规律地进行身体锻炼,避免过量饮酒。
2.控制血压对卒中防治的效果显著。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仍需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物。
3.如有任何不良症状反应,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快速将患者送往附近有中风救治能力的医院。切莫乘坐私家车或出租车。
我们无法预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有些病不再是上了年纪的人群的专属。青年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极易染病,了解并采取措施预防,跟疾病say bye!
┃数据来源
?由宾大全球(Penn Global)中风120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创新项目资助,中美中风120工作室创作制作的“中风120之避免中风误区”沙画艺术视频、中风120宣传海报
?中风120网站:www.stroke120.org
?Zhao J, Liu R. Stroke 1-2-0: a rapid response programme for stroke in China. Lancet Neurol. 2017 Jan;16(1):27-28.
?Zhao J, Liu R. Stroke 1-2-0: The strategy and video release. Transl Perioper Pain Med. 2017;2(2):1-2
?赵静,刘仁玉, 中风120:中风快速识别及快速行动之中国策略。柳叶刀神经病学,2017 16(1):27-28、
?Ji R1, Schwamm LH, Pervez MA, Singhal AB.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young adults: risk factors, diagnostic yield, neuroimaging, and thrombolysis. JAMA Neurol. 2013 Jan;70(1):51-7.
?Putaala J, Metso AJ, Metso TM, et al. Analysis of 1008 consecutive patients aged 15 to 49 with first-ever ischemic stroke: the Helsinki young stroke registry. Stroke. 2009;40(4):1195-1203
?Adams HP Jr, Kappelle LJ, Biller J, et al.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 experience in 329 patients enrolled in the Iowa Registry of stroke in young adults. Arch Neurol. 1995;52(5):491-495
?George MG, Tong X, Kuklina EV, Labarthe DR. Trends in stroke hospitalizations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1995-2008. Ann Neurol. 2011;70(5):713-721